2018年5月6日下午,学术校庆名家论坛暨洪范学术论坛第七十九期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文化研究院沈家本堂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的主题是“观念对法律文本的影响”,主讲人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赵晓耕教授。讲座由本校法律文化研究院院长陈景良教授担任主持人,来自本校法学院的张继成、春杨、罗鑫、蒋楠楠等诸位老师及众多法科学子参加和聆听了此次讲座。
赵晓耕教授指出,我们每个人头脑中都存在一些自认为不证自明的观念,但事实上,我们对这些观念的理解往往是缺乏反省的,是不全面的。这些片面观念经常导致我们对法律文本的理解或期待出现偏差,换言之,缺乏反省的观念干扰了人们对法律文本的正确理解。例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个深入人心的观念,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认为,法律真的能保证每个人在社会竞争中获得平等的待遇和机会,因为法律实际上只能维系形式上的平等。又如,“民主”也是一个广为流传的观念,在中国人眼里美国是西方民主的最高代表;但美国国父们几乎绝口不谈民主,他们的三权分立制度设计与其说是推崇民主,倒不如说是维护自由(这在《联邦党人文集》中多有反映)。赵晓耕教授认为,这些例子说明,我们必须深刻反省头脑中那些不证自明的观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法律的真义。
赵教授提到,作为专业法律人,我们除了要反省头脑中那些不证自明的一般法政观念,还要对所谓的专业法律知识有所反思、有所警惕;法律人的理论和实践一定要贴近生活常识,关注常情常理,汲取传统智慧。他强调,在司法实务当中所出现的冤案错案,往往在小过错上小题大作,在大问题上却大事化小,这些处理都是有违于司法的本质目标的。他还指出,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法是落后而无用的,事实上并非如此,传统法上的一些规定甚至对今天都有启发。例如,《唐律》中的“六赃”区分“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其中“受财不枉法”专门惩治收受钱财而没有枉法办事的官员,这种规定启发今人可以采取类似的方式弥补刑法中的相关漏洞。
赵晓耕教授还提到,今人在处理社会问题时往往非常热衷于创立新法,但其实这往往是无济于事的,而且还有负面作用。他认为,在这方面我们要反思这种错误观念,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老子》有言“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宋人陈亮说“法深无善治”,这都是强调:法并非越多越好,法的泛滥充斥可能导致社会无所适从。赵教授指出,今人要破除这种对于多多立法的迷信,要尽量从负面来考察立法可能带来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达到良法善治。
赵晓耕教授发言结束之后,讲座进入了交流互动环节。春杨教授认为,赵教授的讲座启发我们,在做学术的时候应该对头脑中的观念进行充分反思,应当尽量立足于客观事物,以科学的态度进行研究。张继成教授认为,赵教授的讲座带给他两点启示,一是法网并非越密越好,“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二是要对一切观念保持质疑、保持批判思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求知道路上走得更远。
蒋楠楠老师认为,赵晓耕教授的讲座启发我们重视传统经验,而张继成教授的学理兴趣又比较重视形式逻辑,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值得我们思考。张继成教授回应指出,传统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经验的合理运用和正确表达必须经过形式逻辑的整理和安排,二者相互结合能够推动法学学术的深入发展。
本校法律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刘之杨向赵教授提问,“法深无善治”的说法是非常具有启发性的,具体说来,该如何判断一个王朝政权的法究竟是简要还是冗繁呢?赵晓耕教授指出,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讨,但是毫无疑问,法并非越多越好、越密越好,这是法律史给我们的确定性启示。
最后,春杨教授总结指出,赵晓耕教授的讲座启示我们的青年学子,要反思脑中固有观念、慎重对待法律实务,只有这样才能维系社会公平正义、才能安顿世道人心。